“感夫人旧日恩情,不负了彩楼佳婿,不负了彩楼佳婿?!薄八记拔业?,岂知今日身荣贵?反辱为荣好教人心喜!教人心喜!”台上吕蒙正与刘月娥在上演喜庆的潮剧片段《京城会》,台下的小孩子们踮起脚尖好奇的看着戏台上木偶的一举一动。
在揭阳城乡各地,每逢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或者祭拜祖先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请来铁枝木偶戏班,热热闹闹唱上几天几夜,以此来祈愿平安幸福。
狭小简陋的舞台上,一块幕布将台前台后分隔开来,随着锣鼓声响起,身高1至1.5尺的木偶仅靠三根铁枝在艺人们咿呀戏文中演绎着潮汕的文化传奇和人生百态。
铁枝木偶,由于脱胎自皮影戏,时至今日,在不少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的口中,仍习惯将其称之为“纸影”或者“皮猴”,而演出的团体则称为“纸影戏班”。
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再着戏装,用三根硬铁线安入双手后背,这便成了铁枝木偶。幕后的艺人们双手翻腾,牵丝引线;台前的木偶亦步亦趋,水袖飞舞,袅袅音韵间道着千古忠孝节义离合悲欢。
传统的“纸影”戏班由九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三人,而在实际表演中,操纵和伴奏者往往要兼演唱。作为一门需要长期磨砺和配合的技艺,木偶戏班多由家庭组成,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
木偶不过两斤重,操纵者却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心中琢磨表演,口里念唱词剧,手中舞弄角色,也就是艺人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才让这古老的剧种有了让人念念不忘的魅力。
现代人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很多传统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以前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渐渐变成了今天的“老爷戏”,台下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十来人?!吧胬?,收入微薄依然坚持着?!?狭小的戏台上,长满皱纹的的双手讲述着很多无奈,充满岁月痕迹的皮影箱里藏着多少忧愁,有人退出,有人坚持了一辈子;时光匆匆,世代传承的铁枝木偶还能坚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对这些全情投入纯粹的艺人,我们表十二分的敬意。
图文 | 卢泽铠